卻說晚唐時期,皇權旁落有兩大原因,一是藩鎮(zhèn)割據(jù)尾大不掉,另一個就是由來已久的宦官專權.昭宗即位后,藩鎮(zhèn)的勢力越來越大,短時期幾乎沒啥可能動搖;但是宦官專權的局面有所減弱,如果昭宗能夠抓住機會,很有可能重新掌握中央大權。
而宦官之所以專權就是因為手里掌握了中央禁軍的兵權,這一權柄從肅宗時期就被宦官集團牢牢掌控,后來神策軍成為大唐禁軍的絕對主力后,由宦官擔任的神策軍中尉就成了大唐中央朝廷的實際話事人,甚至一度凌駕于皇權之上,故有:“弒主立君,出于中尉,生殺予奪,決于北司”的言論。
大宦官楊復恭雖然名義上還擔任左神策軍中尉、觀軍容使這個大唐禁軍的最高官職,但是實際上這支軍隊已經(jīng)沒有了。在黃巢攻入長安前夕,田令孜帶著僖宗匆匆出逃,身邊只有五百神策軍,當時戍守關中的數(shù)萬神策軍找不到統(tǒng)屬,鳳翔節(jié)度使鄭畋趁機把他們召入麾下,于是最開始的神策軍也就不復存在了。
之后楊復恭代替田令孜,成為禁軍的領軍人物;然而楊復恭拿到手的兵力有限,威望更加有限,他又沒有田令孜那么能耐,所以昭宗就在重組禁軍時分了他的兵權。
有必要說一下昭宗和楊復恭的關系,當時唐朝規(guī)定諸王不得參政,但昭宗在僖宗逃亡成都之時,因為百官未集,缺人少糧,所以當時作為壽王的昭宗也參與朝政,這個時候他和楊復恭有了接觸,而且關系處得還可以。正是因為這個情分,楊復恭才力排眾議一手將昭宗扶持上位。
可昭宗被扶持上位后,一點兒都沒記著楊復恭的好,反而對他的專權行為十分憎惡。昭宗自幼讀書,深知宦官專權的后果,再加上親眼目睹宦官們的霸道行為,打心里就對所有的宦官都不信任,其中當然包括楊復恭。
槍桿子里面出政權,昭宗深知其意,所以即位之后,馬上在京師大規(guī)模募兵,人數(shù)多達十萬人,他要重新組建一支龐大的中央禁軍。
楊復恭雖然是左軍中尉,名義上的禁軍大統(tǒng)領,但是這支軍隊并不是他創(chuàng)立的,壓根就不聽他的指揮;昭宗掌握了最高話語權,形勢對于昭宗來說十分有利。
十多萬大軍,本身就是個駭人的數(shù)字,而且昭宗名義上還是大唐帝國的皇帝,還有很多忠于他的臣子,還有很多愿意支持他的地方勢力,如果他能有效指揮軍隊,利用國內(nèi)諸侯之間攻殺不斷的大好時機,打幾場勝仗,那么昭宗很有可能內(nèi)除宦官,外平藩鎮(zhèn),達到重塑大唐天威的目的。
俗話說,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(nèi)部攻破的,昭宗找到了這個突破口——楊守立。楊守立是楊復恭的養(yǎng)子,唐昭宗對他百般籠絡,寵幸有加,昭宗告訴他好好干,以后你干爹的位子一定是你的。果然楊守立上鉤了,反過頭來和楊復恭爭權。之后昭宗又暗中煽動人告發(fā)楊復恭謀反,并派楊守立帶兵抓捕楊復恭.
楊復恭不甘心束手就擒,逃到另一個養(yǎng)子楊守信軍中,起兵對抗唐昭宗。
楊復恭來勢洶洶,昭宗雖然沒有多少兵馬,但他以皇帝的名義調(diào)動藩鎮(zhèn)勢力,經(jīng)過一年多的戰(zhàn)斗,楊復恭的軍隊被李茂貞打敗,楊復恭本人也在逃亡途中被捉斬首,宦官集團受到很大沖擊,此后昭宗再接再厲,初步掌握了朝廷大權。
宦官集團被打壓之后,藩鎮(zhèn)問題又凸顯出來。藩鎮(zhèn)和宦官可不一樣,宦官頂多發(fā)動點宮廷政變,遇上有能力的皇帝翻不起什么大浪。可是藩鎮(zhèn)就不一樣了,個個節(jié)度使手握重兵,皇帝想要馴服他們簡直是白日做夢。
公元889年,繼位剛一年的唐昭宗,削藩計劃高調(diào)出臺。第一個成為目標的,是數(shù)次成為唐王朝避難所的蜀地四川。
嚴格來說,那時的四川尚未完全脫離朝廷控制。
當時掌管四川的,正是唐僖宗李儇的“阿父”田令孜,以及田令孜的兄長陳敬瑄。
想當初,李儇在“阿父”的攛掇下,讓陳敬瑄與其他幾位禁軍將領比賽打馬球,約定勝者擔任西川節(jié)度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