卻說隋煬帝設(shè)進士科之后,沒幾年隋朝就亡了,取而代之的是李唐王朝,唐承隋制,也用科舉這種先進的方式選拔人才。
唐朝科舉分設(shè)很多科別,其中最基本的科目是明經(jīng)科與進士科。
明經(jīng)科顧名思義,就是通曉經(jīng)史,如《禮記》、《周易》這些經(jīng)典,考生可以根據(jù)規(guī)則自選所考經(jīng)典,但《孝經(jīng)》和《論語》是必考內(nèi)容。
進士科主要內(nèi)容就是詩賦了,相比之下,明經(jīng)容易得多,因為都是考書本上已有的知識,只要熟讀并背誦就可以取得好成績:而進士科就困難了,考詩詞歌賦要看考生平時的積累以及天賦了。
唐朝的偉大,在于開放、包容和自信。但要沒有詩歌,這種偉大,至少要打個五折。
請記住,是2000多個留名至今的詩人,托起這個值得膜拜的朝代。
沒有哪一個朝代,像唐朝一樣,留下這么多家喻戶曉、膾炙人口的詩篇。你能想到的任何古典意境、傳統(tǒng)事物,以及人的所有情感,都被唐朝人寫盡寫絕了。
那一年的冬天,長安城里的文化人都在給一篇文章點贊。唐高宗命人取來一閱,讀到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時,不禁連拍大腿:“千古絕唱,此乃天才!”越讀越過癮,唐高宗接著問道:“現(xiàn)在,王勃在何處?朕要召他入朝!”
底下人吞吞吐吐:“王勃,已落水而亡。”
這篇讓皇帝癡迷不已的文章,叫《滕王閣序》,是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,路過南昌時寫的“命題作文”,結(jié)果一炮而紅,紅到現(xiàn)在。
以至于人們似乎忘記,他不僅作文一流,寫詩也是一絕,排行“初唐四杰”之首。
但他寫下《滕王閣序》的次年夏季,探望完父親,返程渡海途中,遇上大風,不幸溺水,驚悸而死。
時年僅27歲。
唐詩的青春正在逐步綻放。比起英年早逝的王勃,我們對另一個詩人的記憶,更加短暫和絢爛。
這個叫張若虛的詩人,生平比他的名字還虛。他就像大唐詩壇的一場煙花表演,美呆了,之后,沒有留下任何冗余信息,除了他的兩首詩作。
我們只知道,他大概活躍在公元七世紀中期到八世紀前期,可能是揚州人,曾經(jīng)出任過一個較為卑微的武職。
和他一起并稱“吳中四士”的其他三人——賀知章、張旭、包融,留下的個人信息都比他豐富多彩。